星期三

溫哥華到底誰在買房子?


馬太太回台灣住了三個禮拜,返家時發現正在賣屋的左右鄰居,插牌上紛紛掛出Sold字,連大馬路邊的房子也一樣賣掉。「到底誰在溫哥華買房子?」她狐疑地問。

大溫哥華地區的房地產六月銷售創紀錄,七月繼續挺進,重點區域八月也沒有回軟跡象,幾乎所有人都想知道:到底誰在買房子?市場還會繼續熱下去嗎?冬奧之後,還有沒有進場好時機?

這些問題,不僅一般人在問,溫哥華地產經紀人也在問。最近二個月,大溫地產局乾脆發出問卷,給所有在六、七月間完成交易的地產經紀人,要他們詳細說明買家的背景與購買動機。

問卷結果尚未公布,不過,根據一些地產公司的觀察,溫哥華地產市場的「菜鳥」-首次購屋者,扮演重要的角色,來自中國、歐洲與亞伯達省的投資客,則拉高了房屋價格。

首次購屋者看到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在溫哥華房地產上嚐到甜頭,早就等待時機進場。在去年後半年市場停滯時,他們只敢觀望,仍在等待有利的購買時機,今年初,市場繼續低迷,他們也按兵不動,春天之後,有人覺得價格已經下來一、二成,遂奮勇進場,六月之後價格上揚,擔心買不到的第一次購屋者,紛紛「戴著鋼盔往前衝」。

另外,有意以小換大的換屋族,也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。這一波下跌,高價獨立屋的價格,跌得比中間價位的獨立屋多,有利於以小換大。以本拿比來說,七十幾萬的獨立屋,只要情況不是太離譜,可以輕易就脫手。而一百萬出頭的房子,紛紛降到百萬左右,換屋族只要拿出個二十幾萬,就可以從二千多呎的房子,換成四千多呎,多出來的空間出租,剛好付房屋貸款。

同樣的算盤在溫哥華也一樣,目前一百三十萬以下的房屋市場搶破頭,二百萬以上卻好買得很,正是舊屋換新屋的最佳時機。經營餐廳的彼得,三月間買了一間熱門地段的新屋,開價246萬,他以 198萬買到。他七月剛把原本居住的百年老屋賣掉,原本只想賣103萬,因為房子在大馬路邊, 在各方人馬爭相下單之下,最後以119萬成交。

他以80萬的代價,換到面積二倍多的新屋,他在地下室做了四間學生宿舍,一間打算租500元,二千元剛好付房屋貸款。他唯一要愁的,就是要找到愛護新房子的好房客。

除了首次購屋者與換屋族之外,來自中國的投資客也是主力。很多賺到錢的企業家,都想把錢挪一部分到國外。放在溫哥華房地產上面,不但能增值還可以自住,比其他投資工具更穩當。據說中國目前只有大約只有1%的賺錢企業家把錢匯出來,未來還有 99%會跟著出來,這股資金實力會帶來多大的衝擊,目前還無法估計。

來自油源豐富的亞伯達省投資客,據說也活躍得很,他們不像華人集中在溫哥華、本拿比、列治文幾個城市,而是廣泛的買,比華人的範圍圈更東、更北,他們以投資與退休自住為主。另外,來自歐洲的購買者仍絡繹於途,始終保持一定的力道。

就因為這種種因素,在美國雷霆萬鈞的地產風暴,吹到大溫哥華地區時顯得雲淡風輕,原本下跌一至二成的價格,很快被拉了上來。現在看起來,恐怕連冬奧之後,都不見得有撿便宜的機會。

By YAYA SU